当前位置:首页  2018新网站栏目  测试

【紫金港分场】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122讲-鲁西奇|史前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来源]:浙江大学[日期]:2019-01-22[访问次数]:7

主题:史前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主讲:鲁西奇 武汉大学

时间:12月5日(周二)上午9:30

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3B214室


  



内容提要:

  

史前聚落形态,不仅是人类适应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结果,或是社会形态与结构在物质与空间层面上的表现形态,也是“有意义地建构”出来的,即早期人类立足于自身的能动性,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与预设,有计划地设计、建设其生存生活基础性设施。(1)人类对于死去同类(包括其祖先)的敬畏与怀念、对死亡的处理,可能导致了最初的定居倾向。(2)史前聚落的基本单位,应当是家庭,而且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由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应当是史前社会的基本单位。(3)从遗址所揭示的聚落空间布局角度观察,可以将史前聚落分为“离散型”与“集聚型”两种类型。(4)双室与多室房屋的出现,主要意味着家庭规模的发展,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扩大化家庭。(5)仪式性建筑的出现,意味着聚落自给自足与自治传统的结束。


  



主讲人介绍

鲁西奇(1965-),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历史地理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2001)、《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2011)、《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2013)、《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2014)、《长江中游的人地关系与地域社会》(2016)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