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金德尔伯格命题”及其限度 ——兼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公共产品供给
主讲:李俊久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时间:11月29日(周三)上午9:30
地点: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四号楼304会议室
内容提要:
2017年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两个陷阱”论:在告诫特朗普避免美国与强势中国跌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同时,强调弱势中国有可能成为一个“破坏性的搭便车者”,从而导致世界秩序跌入“金德尔伯格陷阱”。后一个“陷阱”的提法实质上是以道德原则之名行维系美国霸权利益之实,是质疑中国作为国际体系中一个负责任大国(或利益攸关者)的言论的翻版。无论是所立足的理论基础还是所依据的问题领域,该“陷阱”都经不起推敲。因此,我们需要回看“金德尔伯格命题”的本意、内在的逻辑谬误,以及它在认识当今世界格局及中美关系时的限度。以此为基础,我们尝试构建一个包含自我认知(能力、意愿与意图)、他者诉求(他国的需求及由此构成的国际体系约束)、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外交往来)三因素在内的简单分析框架,用以分析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从革命者到改革者、从对抗者到合作者、从隔离者到参与者、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角色变迁过程。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正在供给全方位(物质、制度、理念/规范)、多层次(全球、区域(区域内/区域间)、双边)、广领域(国际货币与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发展援助、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主讲人介绍 李俊久,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政治经济学。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旨趣是东亚发展型国家/政府的变迁、“一带一路”的货币地理与人民币国际化、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与大国兴衰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和省级科研项目多项。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评论》、《国际金融研究》等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