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梵韵系列讲座之十
丝绸之路交通贸易图像——以敦煌画商人遇盗图为中心
主讲人:沙武田(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谢继胜(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讲座时间:2017年11月18日(周六)18:30
讲座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基础图书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浙江大学图书馆
内容简介:
中古时期丝绸之路上频繁活动的粟特商人,是沟通中西文明的重要身影,是我们今天理解和研究丝路交通的重要对象,此类题材的考古和图像,出现在敦煌的壁画、绢画、纸画中,即“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和“观音经变”中的“商人遇盗图”。对于这些完好保存于敦煌石窟隋至西夏时期的图像的解读,作为考古第一手资料,清楚地再现了历史时期粟特商人活动在漫长丝路古道上的一幕幕历史。非常有趣的是,据画面显示,胡商遇到的强盗往往是官兵的形象,正是历史时期官兵为盗贼现象的图像记录。同时,通过对这些胡商遇盗图画面的解读,也让我们看到了文献资料中记载不多的、历史时期丝路上的胡人商队是如何用武力保卫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历史问题。而图像中出现的丝路商人货物运输工具中大量毛驴的出现,对传统中把骆驼视为丝路主要运输牲畜观念有不同的认识。
主讲人简介:
沙武田,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兰州大学兼职教授,陕西历史博物馆特聘研究馆员。出版专著《敦煌画稿研究》(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瓜州榆林窟第25窟—敦煌图像中的唐蕃关系》、《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藏经洞史话》、《佛光照耀下的三危山》等9部。在《文物》《考古学报》《中国史研究》《敦煌研究》《西域研究》《中国藏学》《西藏研究》《考古与文物》、《The Silk Road》(美国)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先后主持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与一般项目(3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人社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技优资助项目(2项)等20余项。曾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 次)、三等奖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2008)等荣誉称号。曾担任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学术总顾问和学术总统筹。研究领域涉及佛教石窟考古、敦煌学、图像学、丝绸之路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