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蔡志坚副教授/王建莉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报道了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的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通过TGF-β1诱导产生调节性T细胞和免疫抑制性的树突状细胞从而改善了IBD的病理发展。该研究于2016年10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
肠道对于外来抗原如何形成免疫耐受是目前免疫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其机制尚不清楚。蔡志坚副教授/王建莉教授课题组报道了在生理条件下,肠道上皮细胞能够分泌由TGF-β1介导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EVs。将这些EVs回输到DS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体内可以明显减弱其病情的发展,这一作用主要是由于在体内EVs诱导了调节性T细胞和免疫抑制性的树突状细胞的产生。除此之外,当抑制肠道上皮细胞内源性EVs的产生,小鼠表现出明显加重的IBD症状。另外,他们还发现随着IBD病情的加重,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的EVs含有更高水平的TGF-β1,而这种现象是ERK信号依赖的。此外,由于EVs表达肠道上皮粘附分子(EpCAM),使它们更易于积聚于肠道内。当敲低小鼠肠道的EpCAM表达水平后,小鼠的IBD病情就会加重。此外,由于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的EVs中的EpCAM表达下降,回输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的EVs就会弥散分布至其他器官,因而对于小鼠IBD的治疗效果也就消失了。蔡志坚副教授/王建莉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揭示了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的EVs能够参与肠道免疫平衡。提示增加肠道上皮细胞EVs的产生或者活化肠道上皮细胞中的ERK信号通路都可能作为临床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有效手段。
该论文由博士生江玲玲,沈颖颖,郭丹风作为并列第一作者共同完成。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