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底,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所公布的一组数据令浙大人倍感振奋:2009年度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浙江大学以653篇“表现不俗”论文数再列全国高校第一,同时,学校2009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均位居全国高校首位。三个“头筹”见证了浙大“十一五”期间科学研究工作的成长轨迹:从数量与规模的持续扩增,到质量与内涵的全面跃升。
5年间,浙大明目扩胸,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规划、对接国际科技前沿,构筑大平台、凝练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做出大贡献;5年间,浙大力争顶天立地,不断推进机制体系创新,全面融入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等5大创新体系,在创新科研发展模式上坚持四个转变——从面向一般问题与社会需求为主,向攀登科学高峰和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目标转变;从小团队的松散型科研组织为主,向依托大平台、国家和省部科研机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的团粒状科研组织体系转变;从科研发展以量的扩张为主,向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联动转变;从个体性的单一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为主,向团队式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与政产学研资介(资本和中介)联动转移转化并重转变。
逐鹿国际前沿 大项目大团队显身手
回望5年间的发展,2006年1月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可谓影响深远,此次会议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月16日,浙大召开全校教师大会,传达学习大会精神。会议指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浙大人应该立大志、做大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明目扩胸,使眼光能跨越课题方向专业领域的范畴,去看清全国乃至全球的变化趋势,使心胸能跨越狭小的时空,装入国家中长期的需求。”时任浙大校长的潘云鹤在会上用诗意的语言向大家描画努力的方向和前景。
同年举行的暑期务虚会议上,校长杨卫指出,从学科完整性上来说,浙江大学拥有进一步凝练和提升的巨大优势和空间。浙大将来发展的可能目标是,最大的办学空间、最大的运行经费和科研经费、最多的高水平论文、最大体量的国际化办学、最广泛的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以及“团粒状”的学科建设布局。
此后,学校陆续出台《标志性科技成果培育办法》、《独立研究机构管理办法》;修订《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科学技术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院相继成立。一个以凝炼学术新方向为宗旨的学术交流平台——西湖学术论坛应运而生,持续推进。凡此种种,充分发挥了高水平大学多学科优势,促进了学科交叉和融合,带动了学术资源的综合集成和优化配置,提升了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
“水专项在太湖苕溪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示范,为引领我国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了典型示范。”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浙大教授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相关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十一五”期间,学校已全面介入4项高新技术领域的重大专项、5个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专项。学校率先在全国高校中设立重大专项办公室,参与重大专项的过程管理。
“十一五”期间,浙江大学重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层出不穷,在世界顶尖期刊不断可以看到浙大教授的研究成果发表。2006年11月,浙大农学院昆虫科学研究所刘树生教授的论文《非对称交配互作驱动一种粉虱的广泛入侵及对土著生物的取代》发表在《科学》杂志,被《科学》杂志评价为入侵生物学领域的开拓性工作。2009年1月29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物理系袁辉球教授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在二维层状的超导材料中报道类似的三维超导特性。求是特聘教授唐睿康带领的学术团队在生物矿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
2010年 1月11日上午,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在北京颁发。浙江大学有9个项目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浙大是当年获奖项目最多的高校。“十一五”期间,浙大为第一作者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7项,科技进步奖17项,获奖数量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
5年间,一批起步于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在学校“两大对接”思路的成长氛围下,逐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风采。今年9月,浙大研制的“皮星一号A”卫星成功升入太空,并完成全部技术试验任务。这是一个孕育和培养了10年的课题。10年前, “MEMS皮卫星”从一个“973”项目子课题起步,渐渐成熟。2007年1月,浙大成立了航空航天学院,在原有皮卫星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微小卫星研究中心,跨学科组织科研力量组织攻关。几年来,课题组队伍的学科背景越来越丰富多样,分工越来越细致,全校电子、机械、航天、控制、光学、力学、能源甚至化学等多个领域的教师都为该项目做出了贡献。
“国家队”逐鹿国际学术前沿的同时,浙大的“国手”——“973”首席科学家群体也在“十一五”期间日渐壮大。2010年11月,国家发布“973”计划2011年项目立项的通知,由浙江大学作为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的共5项,数量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至此,浙大共牵头承担“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共计19项。
4年前,一个在“学科汇聚”理念下,依托纳米材料、信息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多支学科力量的求是高等研究院组建成立,不到半年时间,团队就开发出了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遥控遥测生物机器人系统,相关研究论文被《Nature China》评为年度最有价值论文之一。目前,研究团队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植入式脑机接口中信息解析与交互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支持。“这些进展的取得得益于有一个好的课题方向,得益于学科交叉。”团队负责人郑筱祥教授说。“十一五”期间,浙大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资助的重点项目54个,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2010年,浙江大学“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基础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这是目前全国植物保护领域的第一个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十一五”期间,浙大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培育组建校科技创新团队69个。2010年暑假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上,校领导为校创新团队负责人一一颁发证书,鼓励他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团队,组建大平台,产出大成果。
“十一五”期间,浙大不断提升的科研水平也为日趋广阔的国际化高水平科研合作提供了土壤。 目前,浙大拥有20家中外联合研发机构,其中包括与巴黎高师、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等机构的合作。
对接重大需求 大智慧实现大转化
在融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贡献大量原创性、公益性学术成果的同时,浙大也通过一系列的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多种通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探索国际技术转移体系,和国际知名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成为浙大增强高水平科学成果转化能力的三种途径。
2008年10月,浙大与国家铁道部运输局签署了高速铁路自主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立“浙江大学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致力于为铁道部运输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全面支持。现在,浙大在高速铁路相关技术领域正在集聚一批国内优势学科和国内一流的建设基地,特别是在电力牵引、工程力学、信息工程、路基桥梁隧道和材料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优势。面对国家高技术战略的需求,浙大组建了由6位院士、50余名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第一阶段,针对永磁牵引传动系统攻坚克难。这种集成多学科研究力量对接战略高技术科研的方式,成为技术转化的重要通道之一。
“十一五”期间,浙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着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之间的战略枢纽作用。浙大现有11个国家和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建立工程化研究,研究开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我国工业产业正在向现代工业复杂化、高速化、大型化方向发展,节能、降耗、安全、环保是自动化的首要目标,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了我国工业以太网工作组,承担了国家标准化项目《用于工业测量与控制系统的EPA系统结构与通信标准》的制订工作,EPA被成功地接纳为实时以太网的一个国际标准。
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倡导大型现代化机械生产技术自主化,与企业合作,通过自主开发和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开展盾构掘进机、大型混凝土施工机械、大型航空结构件制造技术等一批前沿性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交叉研究课题,部分成果已经推向市场并形成批量生产,向液压行业推出了一批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电液控制产品。
5年前,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和美国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三方联合共建的浙江加州国际纳米研究院在杭州成立,探索创建一个科研、成果转化和投资产业化联动、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科技转化模式。“十一五”期间,纳米院成为进行国际科技成果转移的一方重镇,实现了从技术合作到技术、人才、基地、产业全面合作的提升,现已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之一。其中,纳米院与全球第二大镜片镀膜生产商——美国Chemat公司联合建立了溶胶-凝胶联合研发中心,中心的全自动个性化数字镜片技术已与温州的眼镜传统特色行业紧密结合,提升浙江眼镜行业的产品附加值。
依托高层次水平的科研队伍“筑巢引凤”,“十一五”期间浙大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也日趋“热火”,2007年 5月16日, “浙江大学—英特尔技术中心”在浙江大学成立;2010年10月28日,浙江大学和与世界500强企业法国液化空气集团联合共建的富氧燃烧联合实验室在浙大玉泉校区亮相,这是目前业内最先进的燃烧试验平台。
“十一五”期间,浙大的科技合作形式从单个项目合同到建立联合开发机构,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合作内容从传统技术、基础性学科,逐渐拓展到生物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尖端领域。通过与企业合作,浙大与企业在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优势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了共赢发展。通过科技与资本的结合,加快了科学知识和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提高了科技转移附加值和贡献度。
服务区域创新 布局网络促进大转型
2007年4月,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在浙江大学调研时说,“当前浙江正面临着发展转型的重要关口,迫切需要像浙大这样的高校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浙大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紧密结合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面向市场和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从而辐射带动全省。”
“十一五”期间,浙大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科技人才服务的顶层设计,助推区域发展转型。2008年10月22日,浙大被科技部、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之一。2006-2009年,浙江大学位居全国高校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第一名。截止2010年12月,浙大共建立了33个地方技术转移机构。浙大率先在全国高校形成以浙江和长三角为重点,覆盖全国重要区域的网络化的科技创新和中介服务体系。向各地转移了上千项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了学校科技转移,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农村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浙江,浙大已经基本完成“浙江省2小时服务应答”,初步构建了“长三角4小时服务响应”区域服务体系。
2009年 5月6日,舟山市与浙江大学在杭州共同签署了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协议。合作建设摘箬山岛“海洋技术海上公共试验场”。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说,创办科技示范岛的模式是全国首创,对我国海洋关键技术的研发,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示范意义。而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说,通过合作,浙江大学的海洋学科将得到重要发展,同时,建工和机械等学科也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成为浙江大学服务区域创新的科研工作理念。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需求,布局科研架构,使科研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服务区域的目标得到了完善融合。
2008年,浙大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创新校地和校企合作模式,组建了工业研究院,采取“一院多点”的模式,根据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整合校内外技术资源,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促进科研成果与转化和自主创新,成立以来已在温州、宁波、杭州等地促成了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实施。
有容乃大 文科呈现学术新高地
2010年1月19日上午,浙大与敦煌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共建敦煌石窟壁画数字资源库和文化遗产数字保护技术联合实验室等方面开展合作,启动敦煌石窟60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并建立“浙江大学—敦煌研究院文化遗产数字保护技术联合实验室”,由双方科研人员组成科研团队联合攻关。2010年12月28日,由浙大编辑出版的《宋画全集》第一卷故宫卷正式出版发行,规模浩大的《宋画全集》出版工程的大陆编辑工作基本已完成。《宋画全集》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也是浙江省文化重点工程。
“浙大的文科逐渐展现出新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气质,凭借新浙大的综合优势去占领新的学术制高点,开拓新的发展领域,为整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发展事业作更大贡献。”浙大副校长罗卫东说。“十一五”期间,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和完成了敦煌壁画数字化、良渚科技考古、艺术博物馆建设、《宋画全集》、《敦煌文献经部合集》、《希腊哲学史(第四卷)》等高起点、大视野的项目,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和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在这些大项目的推动下,学科的交叉、融合正在进行。
浙大党委书记张曦指出,建设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浙江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各学院、人文学部、社科学部、社科院及其它相关部门联合进行了为期近半年的深入调研后,于7月12日召开文科大会,深化了浙大文科 “古今汇通、东西互动、中外认知、文理交融”的发展理念,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科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张曦指出,目前浙大利于文科发展的“大环境”正在不断形成,适应文科发展范式转变的“大体制”正在完善,具有潜力的“大成果”正在孕育。
2010年11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评审结果揭晓,以浙江大学肖文、钱文荣、范柏乃、金雪军、刘渊等五位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五个项目中标,中标数首次跃居全国第一。同时,还有3位教授申报的项目入围专家评审答辩,均列为重点项目。“十一五”期间,浙大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行动计划》,文科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数多年连续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文科的科研项目经费从2005年的5419万元,到2010年突破1.5亿元。
“十一五”期间,浙大结合文科传统和新兴优势学科,着力布局“4+1+X”特色研究平台。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国家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研究、社会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跨文化研究院组成的四大创新基地为战略重点;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类实验室建设,将定量分析和实验技术手段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确立浙江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竞争优势,建立了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平台;X则代表若干创新性、交叉性、开放性的特色项目,目前已有“中国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研究”、“认知与行为的文理交叉研究”、“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研究”、“浙江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国际化进程中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研究”等项目。
“十一五”期间,浙江大学年度科研经费增长了近1.5倍。截止2010年12月27日,学校科研经费到款25.56亿元。SCI收录论文数在“十五”末每年2800余篇的基础上又增加1千篇。授权专利数量从2005年的500余(534)项增长到2010年的1600余项(截止12月20日1618项),增长了2倍多。“十一五”期间,浙江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批数、经费数双双稳居高校前列。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五年来一直稳居高校第一位,技术输出交易额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2010年8月,浙江大学2010年暑期科技工作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会议指出,浙江大学科研规模的各项指标已经处于全国高校前列,下一步学校的科研工作重点是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机制体制,推进科研品质的提升,形成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发展模式。
浙大副校长吴朝晖说,经过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浙大的科研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础,正处于发展品质、提升内涵的战略关键期;正处在“项目驱动、声誉驱动、人才驱动”并行发展的重要时刻;我们要把握当前形势,继续推进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充分调动基层科研组织的作用与活力;充分发挥学部的资源整合和学术评估管理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学校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协调互动,形成战略合力,为浙江大学科技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