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湄潭县天城乡天城村的村民况光华望着自家田里长势喜人的水稻和穿梭自如的鱼儿喜上眉梢。“估计今年增收五、六千元不成问题。”况光华高兴地说,浙大带来的项目,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地地道道的实惠。
况光华所说的项目指的是“现代高效稻鱼共生技术示范与推广”,是浙江大学在2007年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引入到湄潭,并共同实施的项目,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东鱼西游”。经过4年的发展,这一项目从引种试验、育苗繁育、小范围试验示范开始,到目前已经实现了大面积推广。截止目前,湄潭县的养殖面积已经发展到了15550亩,其中,复兴镇、永兴镇、湄江镇等7个乡镇的规模都在1000亩以上,稻田养殖青田鱼逐渐成为了当地新的农业产业支柱。
况光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自家稻田试养青田鱼,当年除了自家消费的一部分,鱼已经卖了500多元。今年,他又增加了鱼苗的投放量,按照每公斤50元的市场价格,每亩可增收2000多元,加之稻鱼共生后,少了许多病虫害,稻谷颗粒更加饱满,又不施用农药、化肥,米的品质接近于有机大米,稻谷的收购价也翻了一倍。
在另一个稻田养殖青田鱼的重要示范基地复兴镇两路口村,村支书唐书浪告诉记者,他是全村养鱼致富的领头人,在他的带动下,去年全村养殖面积已经达到1236亩,稻田养殖青田鱼全面推广到了家家户户。唐书浪说,他们还摸索出了一条融合养殖技术、田间管理、产供销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经验,周边邻县要学习技术、交流经验,他们村是必到之地。“我们还创出了‘稻鱼香’品牌,连省城的一些游客都慕名而来,他们对青田鱼的美味赞不绝口。”
据了解,稻田养殖青田鱼项目现已扩大到了遵义全市,推广面积达24500亩。为进一步提高稻田养殖青田鱼的综合效益,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邵庆均教授领衔与贵州大学、遵义市及湄潭县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对不同规格鱼苗、不同水稻种植密度、不同养殖密度、不同饲料种类的14项养殖对比试验,研究鱼苗放养的合适规格。在进行科学试验和科技指导的基础上,面向科学养殖和产业化发展制定实用技术手册、编制发展规划,为当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一个好的项目往往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10月9日,浙大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子辰带领浙大专家专程赴湄潭县调研,考察“稻田养殖青田鱼共生系统”项目进展及落实情况。陈子辰要求学校相关部门进一步总结推广两路口村等基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继续在优质鱼苗繁育、专业技术培训、规范化养殖、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下工夫,确保稻田养殖青田鱼的有效推广和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当地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东边的鱼不仅要游到西边,还要争取改头换面游回去。”